人口民族
人口
早在新石器时代,梧州就有人类聚居、生息、繁衍。经过夏、商、周,至春秋战国,在梧州活动的原始部落称“苍梧人”﹙古籍称“仓吾”,为越族分支﹚,是中国古老的部族之一,后发展为壮、侗等民族。秦始皇三十三年﹙前214年﹚,中原汉族人南下从漓江、贺江进入梧州,与越人杂居。
2015年梧州总人口343.92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158.90万人。
截至2016年末,梧州市户籍人口数347.5万人,比2015年末增加3.6万人。其中,非农人口162.9万人。年末常住人口301.8万人,比2015年末增加1.9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52.7万人。2016年人口出生率13.49‰,死亡率4.94‰,自然增长率8.55‰。
截至2018末全市户籍人口数352万人,比2017年末增加2.9万人。其中,城镇人口165.1万人。其中,常住人口306.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.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61.0万人。全年人口出生率12.21‰,死亡率4.87‰,自然增长率7.35‰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梧州市常住人口为2820977人。
民族
梧州市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,居住着壮、瑶、苗、侗、仫佬、毛南、回、京、彝、水、仡佬、满、蒙古、高山、土家、朝鲜、白、藏、黎、维吾尔、布依、拉祜、哈尼族、傣、鄂伦春、羌、畲等民族。2010年末,梧州市少数民族人口7.495万人,占总人口2.297%。其中,瑶族38431人,壮族32736人。
截至2015年末,梧州市民族以汉族为主,达343.92万人,占97.48%。另有少数民族34个,人口8.65万人,占总人口2.52%。超过500人少数民族有瑶族、壮族、苗族、侗族4个民族。其中,瑶族人口4.3万人,占总人口2.25%,壮族人口3.84万人,占总人口1.12%。其他少数民族有仫佬族、毛南族、回族、水族、京族、仡佬族、土家族、彝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黎族、布依族、傣族、白族、高山族、朝鲜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鄂伦春族、羌族、畲族等。
早在新石器时代,梧州就有人类聚居、生息、繁衍。经过夏、商、周,至春秋战国,在梧州活动的原始部落称“苍梧人”﹙古籍称“仓吾”,为越族分支﹚,是中国古老的部族之一,后发展为壮、侗等民族。秦始皇三十三年﹙前214年﹚,中原汉族人南下从漓江、贺江进入梧州,与越人杂居。
2015年梧州总人口343.92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158.90万人。
截至2016年末,梧州市户籍人口数347.5万人,比2015年末增加3.6万人。其中,非农人口162.9万人。年末常住人口301.8万人,比2015年末增加1.9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52.7万人。2016年人口出生率13.49‰,死亡率4.94‰,自然增长率8.55‰。
截至2018末全市户籍人口数352万人,比2017年末增加2.9万人。其中,城镇人口165.1万人。其中,常住人口306.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.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61.0万人。全年人口出生率12.21‰,死亡率4.87‰,自然增长率7.35‰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梧州市常住人口为2820977人。
民族
梧州市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,居住着壮、瑶、苗、侗、仫佬、毛南、回、京、彝、水、仡佬、满、蒙古、高山、土家、朝鲜、白、藏、黎、维吾尔、布依、拉祜、哈尼族、傣、鄂伦春、羌、畲等民族。2010年末,梧州市少数民族人口7.495万人,占总人口2.297%。其中,瑶族38431人,壮族32736人。
截至2015年末,梧州市民族以汉族为主,达343.92万人,占97.48%。另有少数民族34个,人口8.65万人,占总人口2.52%。超过500人少数民族有瑶族、壮族、苗族、侗族4个民族。其中,瑶族人口4.3万人,占总人口2.25%,壮族人口3.84万人,占总人口1.12%。其他少数民族有仫佬族、毛南族、回族、水族、京族、仡佬族、土家族、彝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黎族、布依族、傣族、白族、高山族、朝鲜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鄂伦春族、羌族、畲族等。
地形地貌
梧州市地处浔江和桂江交汇处,两江交汇后称西江,由西向东贯市区,浔江、桂江、西江交汇梧州,俗称“三江水口”。桂江由西北流入西江。地形特点是四周高,中间低,中部苍梧县城至梧州市区一带西江两岸大部地区为地势低的Ⅰ~Ⅲ级河谷阶地,标高一般为20~60米;其他大部分地区为早古生代和中、新生代碎屑岩及燕山期岩浆岩组成的丘陵地貌,标高一般为80~300米。丘陵地占总面积80%以上,多丘陵起伏,群山连绵,极少平地,地势由南北向中部西江倾斜,以海拔300米以下丘陵、台地为主,梧州市区高峰白云山,海拔367米。梧州地貌按照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特征,划分为:1.剥蚀侵蚀类型,包括丘陵、垄状低丘以及波状低丘。2.侵蚀堆积类型,分Ⅰ~Ⅲ级河谷阶地和河漫滩。
桂江由西北蜿蜒流入西江。该区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、中间低。中部苍梧县——梧州市一带的西江沿岸地区,分布由第四纪冲积物组成的三级河谷阶地,标高一般20~60米;周围地区,大部分为早古生代和中、新生代碎屑岩及燕山期岩浆岩组成的丘陵、垄状——波状低丘所占据,标高一般80~300米,高峰白云山位于梧州市区东北角,海拔367米。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影响,市区内北北东、北东和北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比较发育,对地貌形态的展布特征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。山体的走向、次一级水系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一致性。
梧州地貌按照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特征,将其划分为2种地貌类型和7个组合单元。
丘陵主要分布于西部社塘至三山顶、东南部火流岭至大耀村及东北部旺口、白云山等地。山岭标高200~367米,多在230~300米之间,切割深度一般为130~250米,由寒武系和下第三系的砂岩、砾岩、泥质粉砂岩及页岩组成。地形明显受岩性和构造制约,砂岩、砾岩成岭,页岩和泥质粉砂岩成谷,岭谷相间大致呈北东、北西两组方向展布。山脊波状起伏,山坡坡度多为20~25度,个别地方形成40度左右的陡坡或陡壁。此外,本地貌单元内植被普遍发育较好,坡积层较薄,厚度1.5~3米不等。水系多呈树枝状展布,密度较大,河谷剖面常呈“v”字形或者“u”字形,在较为宽阔的“u”字型谷中,常有第四纪冲积、坡积物分布,形成小面积的河漫滩或一级河谷阶地。
垄状低丘市区内广泛分布。山岭标高90~200米,个别山峰超过200米,相对标高40~100米,由寒武系黄洞口组上段的砂岩、粉砂岩及页岩组成。山体走向以北东、北西向和南北向为主,地形坡度一般较平缓,沟谷多为“u”字形,底部平坦,水流缓慢,冲积、洪积物常见。窝田至平浪一带,为下第三系的碎屑岩组成的垄状低丘地形,西南陡北东缓,成条带状北东向延伸,植被发育中等。
波状低丘分布于市区中南部及北部大漓口等地,面积43.4平方公里。主要由燕山早期侵入岩所组成。海拔标高40~130米,一般为50~100米。地形略呈波状起伏,丘顶浑圆,山坡坡度一般为25度以下,地表很少见到新鲜的花岗岩。低丘一般被风化剥蚀形成花岗岩风化残山,据钻孔揭露,坡残积层厚4~22米,厚34.5米。该区植被生长稀疏,水土流失严重,冲沟发育,并伴有塌落现象。
三级河谷阶地主要分布于龙圩镇西南部及长洲岛一带,莲花山、儒岩等地亦有零星分布。地形略有起伏,冲沟发育,海拔标高35~60米不等。主要由中更新统粘土及砂砾石组成。但长洲岛一带,上部中更新统砂砾石层被剥蚀较严重,仅在个别地段尚有保留,厚一般小于5米,大部分地区出露花岗岩的风化残积土。
二级河谷阶地分布于苍梧、长洲岛、莲花山、太平等地区。阶面标高28~40米不等,高出河水面8~20米,阶地宽250~1800米,主要由上更新统粘性土及砂砾石组成。阶面向河床微倾斜,倾角一般小于5度,表面略有起伏,与一级河谷阶地成陡坡或阶梯状接触。
一级河谷阶地分布于西江、桂江、下小河及思良江等河流沿岸,面积38.9平方公里。由全新统粘性土及砂砾石组成。阶地面较平坦,向河床微倾斜,标高15~27米,阶地宽200~1800米,阶地上有较多的池塘分布。与河漫滩或河床呈阶梯状或陡坡接触。
河漫滩主要分布于高旺、莲花山等地河流沿岸地带。为近代河流沉积的砂性土组成,标高约为10米,处于常年洪水位以下,枯水期与平水期出露水面。地形较平坦,向河床微倾斜,宽200~600米,时有小面积积水,偶见基岩出露。
桂江由西北蜿蜒流入西江。该区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、中间低。中部苍梧县——梧州市一带的西江沿岸地区,分布由第四纪冲积物组成的三级河谷阶地,标高一般20~60米;周围地区,大部分为早古生代和中、新生代碎屑岩及燕山期岩浆岩组成的丘陵、垄状——波状低丘所占据,标高一般80~300米,高峰白云山位于梧州市区东北角,海拔367米。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影响,市区内北北东、北东和北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比较发育,对地貌形态的展布特征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。山体的走向、次一级水系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一致性。
梧州地貌按照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特征,将其划分为2种地貌类型和7个组合单元。
丘陵主要分布于西部社塘至三山顶、东南部火流岭至大耀村及东北部旺口、白云山等地。山岭标高200~367米,多在230~300米之间,切割深度一般为130~250米,由寒武系和下第三系的砂岩、砾岩、泥质粉砂岩及页岩组成。地形明显受岩性和构造制约,砂岩、砾岩成岭,页岩和泥质粉砂岩成谷,岭谷相间大致呈北东、北西两组方向展布。山脊波状起伏,山坡坡度多为20~25度,个别地方形成40度左右的陡坡或陡壁。此外,本地貌单元内植被普遍发育较好,坡积层较薄,厚度1.5~3米不等。水系多呈树枝状展布,密度较大,河谷剖面常呈“v”字形或者“u”字形,在较为宽阔的“u”字型谷中,常有第四纪冲积、坡积物分布,形成小面积的河漫滩或一级河谷阶地。
垄状低丘市区内广泛分布。山岭标高90~200米,个别山峰超过200米,相对标高40~100米,由寒武系黄洞口组上段的砂岩、粉砂岩及页岩组成。山体走向以北东、北西向和南北向为主,地形坡度一般较平缓,沟谷多为“u”字形,底部平坦,水流缓慢,冲积、洪积物常见。窝田至平浪一带,为下第三系的碎屑岩组成的垄状低丘地形,西南陡北东缓,成条带状北东向延伸,植被发育中等。
波状低丘分布于市区中南部及北部大漓口等地,面积43.4平方公里。主要由燕山早期侵入岩所组成。海拔标高40~130米,一般为50~100米。地形略呈波状起伏,丘顶浑圆,山坡坡度一般为25度以下,地表很少见到新鲜的花岗岩。低丘一般被风化剥蚀形成花岗岩风化残山,据钻孔揭露,坡残积层厚4~22米,厚34.5米。该区植被生长稀疏,水土流失严重,冲沟发育,并伴有塌落现象。
三级河谷阶地主要分布于龙圩镇西南部及长洲岛一带,莲花山、儒岩等地亦有零星分布。地形略有起伏,冲沟发育,海拔标高35~60米不等。主要由中更新统粘土及砂砾石组成。但长洲岛一带,上部中更新统砂砾石层被剥蚀较严重,仅在个别地段尚有保留,厚一般小于5米,大部分地区出露花岗岩的风化残积土。
二级河谷阶地分布于苍梧、长洲岛、莲花山、太平等地区。阶面标高28~40米不等,高出河水面8~20米,阶地宽250~1800米,主要由上更新统粘性土及砂砾石组成。阶面向河床微倾斜,倾角一般小于5度,表面略有起伏,与一级河谷阶地成陡坡或阶梯状接触。
一级河谷阶地分布于西江、桂江、下小河及思良江等河流沿岸,面积38.9平方公里。由全新统粘性土及砂砾石组成。阶地面较平坦,向河床微倾斜,标高15~27米,阶地宽200~1800米,阶地上有较多的池塘分布。与河漫滩或河床呈阶梯状或陡坡接触。
河漫滩主要分布于高旺、莲花山等地河流沿岸地带。为近代河流沉积的砂性土组成,标高约为10米,处于常年洪水位以下,枯水期与平水期出露水面。地形较平坦,向河床微倾斜,宽200~600米,时有小面积积水,偶见基岩出露。